5月6日下午,特殊教育学院志愿者们都会来到杜岭中街社区“金鼎针”爱心缝纫社,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金鼎针”爱心缝纫社,有近六年的成立历程,目前已有固定独立的20平方米活动空间,麻雀虽小,肝胆俱全,所需各类设备应有尽有,在多年的社区服务中,逐步形成了一批以优秀的志愿者骨干为主的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伍,主动开展轮值和便民缝纫。每周四下午都可以看到志愿者们裁剪布头、封边、穿针引线的忙碌身影在这个并不很宽敞的活动室内凭借自己的缝纫技巧,为社区居民们提供义务修改衣服的服务,衣裤,床单、被罩、窗帘……无论是缝补破损衣物,还是其他布艺制品,经过她们的细手,旧衣陡然一变焕然一新。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院一批志愿者们用缝针认真的在帆布包上点缀不一样的小装饰,让原本平淡的帆布包绽放光彩。同时,另一批志愿者跃跃欲试举起缝针,缝起一个又一个的可爱小布偶。午后阳光透过窗户,落在铺满花布的长桌上。有人在给旧衬衫绣补丁,有人对着图纸琢磨围裙剪裁,志愿者们穿梭其间递剪刀、打版纸。
这一针一线的相遇,缝的是布,织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牵念。那些在缝纫机前低头的瞬间,我们都在慢慢学会用耐心编织温柔,用指尖的温度,熨平生活的褶皱。

社区服务不仅为周边居民带来的多元化公益服务,同时也提升了师生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24级特殊教育二班的陈静同学说到:最近参加的缝纫社团活动使我感受颇深,看到那些志愿者叔叔阿姨用旧的布料、棉花缝制出一个个精美的抱枕,并把它送给年迈的老人时,我看到了废物利用的作用,明白了志愿服务的意义。日复一日的坚持不仅是对工艺的追求,更是志愿者们对“独一无二作品”的执着。手工缝纫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但匠人仍以“不可替代的细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特殊教育学院团委将积极探索志愿服务新模式,强化资源整合与联动协作,围绕社区治理难点、居民生活痛点,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持续为社区服务提质增效。
图文:牛凤怡
审稿:张怡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