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
美术学院“诚信校园行”学生资助宣传教育主题征文优秀作品展示
来源: 作者: 编辑:美术学院 2025-04-25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重要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资助育人”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根据《河南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举办第18届河南省“诚信校园行”学生资助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和学校的具体通知,美术学院组织开展了以“守诚信之本,怀感恩之心”为主题的征文大赛



1. 《诚信的沃土》

诚信的沃土


作者:陈奕如,指导教师:马毓略、杨延兵

几场春雨过后,校园像是被一层薄纱轻轻覆盖,空气中弥漫着露珠的湿气与泥土的气息。下午五六点钟,本该暗沉的天空却格外通透。走在回寝的路上,我抬头望着那依旧明亮的天空,才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原本想碰碰运气,看看还能不能遇到校园里的猫,可胃突然开始发酸,绞得我浑身难受,只能轻轻用手扶着后背,勉强直起腰来。就在我琢磨着怎么掩饰的时候,母亲的电话却准时响起:“乖乖,下课了没有?晚饭吃了吗?”“刚下课,晚饭……”我轻轻揉着发酸的小胃,试图减轻痛感,“晚饭也吃过了。”母亲那边沉默了许久,久到我以为她忘记了挂电话,就在我要按下挂机键时,她的声音又突然从手机里传来:“乖乖,你不坦诚。”谎言被戳破的瞬间,我没有感到慌张,而是在反复琢磨“坦诚”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母亲不知对我说过多少次……

小时候在老家,很少见到平坦灰白的水泥路,成天踩的是暗黄色的泥土,跑的是望不到头的庄稼麦田。那茂密的梧桐树,一棵接着一棵,排排挺立,高大而隐蔽。而在它们斜后侧,有两棵快要熟透的桃树,上面的果子在阳光的照耀下,粉红得像能掐出汁水来。我看着,满心欢喜。妈妈说,这些桃子要送给邻居表哥,他生病刚好,又最爱吃桃。而我的任务,就是当个小侍卫,把这两棵桃树看管好,别让小鸟啄了去。

于是我总抱着本书,躲在斜方的梧桐树后面,乘乘凉,听听蝉鸣,看着对面的桃树发发呆,有时兴致来了,还会对着马路对面的苹果摊,数数一天来了几位客人。可也有犯懒的时候。那日阳光正好,透过梧桐叶稀稀疏疏地洒在我头顶上,微风从发旋扫过,带着丝丝凉意。我惬意地把书倒扣在头顶,正好能盖住整张脸。不知不觉间,我竟睡着了。再醒来时,天色已暗,对面卖苹果的大爷已经推着三轮车回家了。

天色只剩最后一点光亮,母亲“天黑之前回家”的叮嘱在耳畔响起。我猛然惊醒,想也没想就往家里跑。刚到门口,我就跟母亲撞了个满怀。原本母亲脸上焦急慌张的表情,紧皱的眉头在看到我后慢慢舒展开来,嘴里还不停地呵斥着:“你这孩子跑哪里去了?不是说要在天黑之前回来吗?怎么哪儿也找不着你?知不知道我有多着急!”母亲是真的生气了,我心虚地不敢看她,低头看着地上依旧发暗的黄土,低声说道:“能去哪呀?我一天都在认真看管桃树呢!真的哪儿也没去。”在梧桐树下偷懒的事,我还是没敢说出口。可母亲抓着我衣袖的手并没有松开,反而越抓越紧,她的表情带着怀疑,却又藏不住心疼:“乖乖,你没讲实话,你不坦诚。”那是我第一次对母亲不坦诚,而仅那一次,我就被母亲识破了真相。

思绪被拉回现实,我对着电话那头的母亲说:“可是妈,你也不坦诚,明明那天体检结果上写着要动手术,可你却跟我说只是小病,吃点药就好了。”要不是那次意外看到她的体检单,她也许到手术结束都不会告诉我。“没事的,妈没事。”明明体检单上“手术”二字像刀刻般醒目,而电话里的她的声音却轻得像羽毛……

当时手术的情景我已记不清,只记得医院里刺鼻的消毒水味,熏得我头晕目眩。我握紧双手,默默祈祷,直到手术室的门被推开。我看见许久未见的母亲,比之前消瘦了许多,面颊上没了血色,汗湿的碎发像枯藤般攀附在她苍白的额头,每一根都似乎在丈量着疼痛的弧度。

有次夜里,我出去倒掉母亲的洗脚水,回来时发现值班护士表上写着“治疗费,每日两万,日结”,那几个圆滚滚的字后面,赫然写着母亲的名字。我反复读了好几遍,生怕自己看错了行,写错了名字。可没有,那名字确实是母亲签的。我魂不守舍地回到病房,抬头便看见父亲正在为母亲擦拭身子,眼里满是遮掩不住的疲惫。看着父亲因时常在工地上被晒得发黑的手,一遍又一遍地为母亲擦拭,一遍又一遍地换水,我的心里没由来地发酸,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那一晚,我想了很多。原本高额的手术费已经压得家里喘不过气来,而我不敢去想这日结上万的治疗费,在母亲康复后,将会是一笔多么巨大的数字。一家四口,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我怎会不知道他的不易?如今母亲又病了,我也该为家里分担些了。我要半工半读,去打零工。

可当我把想法告诉母亲时,她却果断地否决了。母亲侧卧在苍白的病床上,仿佛一页被揉皱的纸。原本丰润的脸颊凹陷下去,颧骨像两座突兀的小丘,衬得那双疲惫的眼睛愈发大了。她枯瘦的手背上爬满青紫色的针痕,鬓角几缕新生的白发,在日光灯下泛着刺眼的银光。她的声音轻柔却坚定:“孩子,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钱的事情我们会想办法,你就不用担心了。”可是,你们这样,我又怎么能不担心?看着母亲额头上越来越深的皱纹,像是岁月在几百个不为人知的日夜中留下的痕迹,而这些痕迹,汇成了对我的放心不下与爱。我最终还是妥协了。

母亲出院后,身子好了大半,可胳膊却永远落下了病根,从肩到手,整宿整宿疼得睡不着觉。我心疼得不行,想让母亲去医院看看,她却每次都说是不当紧的小病。我知道,这病并不小,也不是母亲不怕疼,而是家里的条件,不得不让她把这看做小病。当我再次萌生要打工的念头时,学校传来了可以报名贫困生的消息。那是国家制定的,专门为补助生活条件困难的学生准备的。我报了名,也把这事告诉了母亲。母亲说:“孩子,咱一定要讲诚信,符合条件的咱就填好,不符合条件的也不能掺一点假。上面要准备什么,咱就仔仔细细准备好,不能有一点疏漏。”“嗯!妈,我都记下了。”

母亲总说诚信是立身之本,直到贫困补助金的表格摊开在眼前,我才懂得这份“本”里藏着怎样的辩证法——当我们在“如实填写”的方框里打钩时,其实是在勾连起个体尊严与社会担当的同心圆。

“等我拿了补助金,第一件事就是去医院检查你的胳膊,到时候你说什么也不能反悔!”这次换我提要求了。“好,好,妈答应你。”母亲看向我时,眼里满是宠溺。

而这笔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款项,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里,藏着的是国家计算爱的特殊公式。

母亲教我写的“诚信”,第一笔是梧桐树下的脸红,第二笔是病床前的表格,收笔处永远留着给世界的善意。岁月奔流如河,冲刷了稚嫩的谎言,沉淀下笨拙的爱。而我能做的,不过是接过她的笔,将这两个字,写得再郑重些。

成长的足印在儿时的土壤里深深镌刻,母亲以半生心血浇灌的诚信之苗,如今已亭亭如盖。而当我抬头望向更辽阔的天地时,终于明白这份根基之下,还有一片托举它的沃土——那是国家以政策为壤,以制度为篱,为无数如我般的家庭撑起的荫凉。贫困生补助金不仅是雪中送炭的温暖,更是一双无形的手,轻轻接住了母亲颤抖的担忧,也托起了我险些折翼的求学之路。

春风掠过病房的窗帘,带走了消毒水的气息,却留下两份沉甸甸的契约:一份是母亲教我写的“诚信”,另一份是国家为我续写的“希望”。原来感恩从不是单方的馈赠,当诚信的根系深扎大地时,时代的雨露自会润泽每一寸向上的渴望。


2. 《诚信之光照亮青春路 感恩之心滋养家国情》

诚信之光照亮青春路

感恩之心滋养家国情


作者:刘雅墨,指导教师:王品、杨延兵

   诚信与感恩,是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的精神密码,是流淌在华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我们能看到"信"字最初的形象是一个人张口许诺,那庄重的姿态仿佛在诉说"一诺千金"的永恒价值;在甲骨文的残片上,"恩"字以心为底,上方的手形符号传递着温暖,诉说着人类最本真的情感馈赠。从《论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到《诗经》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些古老的智慧结晶都在诉说着诚信与感恩的永恒价值。当这两个承载着文明基因的汉字穿越三千年时空,在当代校园资助工作中相遇,便谱写出新时代青年成长的动人乐章。在这里,诚信是受助学生按时还款的庄重承诺,感恩是受助学子回馈社会的赤子之心。这不仅是物质上的帮扶,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让古老的道德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芒。

一、历史长河中的诚信基因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字被刻画成一个人站立开口的形象,这个简单的符号承载着先民对承诺的重视。《周易》记载:人之所助者,信也,将诚信视为立身处世的根本。春秋时期,季札挂剑徐君墓的典故传颂至今:吴国公子季札出使中原,途经徐国时心爱佩剑被徐君赞赏。待季札归来,徐君已逝,他仍将佩剑悬挂于墓前松树,践行无声的诺言。这种超越生死的诚信精神,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北宋大儒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时,曾以诚者天之道教导弟子。千年后的今天,在嵩山脚下的郑州大学校园里,助学贷款诚信还款率连续十年保持100%。这份数据背后,是当代青年对诚信精神的传承与坚守。当经济困难学生签下助学贷款协议时,他们签署的不仅是一份经济契约,更是与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盟约。

二、感恩文化的精神图谱

  《诗经》有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种朴素的感恩情怀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东汉时期,杨震四知拒金后对来者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这种将恩德转化为精神传承的智慧,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感恩不是简单的回馈,而是将受助的温暖升华为奉献的力量。

   在西北师范大学,受助学生自发组建阳光服务队,十年来坚持为留守儿童义务支教。这些年轻人用知识反哺社会的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感恩内涵。他们像蒲公英的种子,把接收到的阳光雨露转化为新的生命力量,在陇原大地上播撒希望。这种感恩的传递,构建起生生不息的精神生态链。

三、资助育人路上的双向奔赴

   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基金会的档案室里,保存着这样一封来信:十年前您资助的山区女孩,今天成为了县医院的儿科医生。这薄薄的信纸承载着重若千钧的生命重量。教育资助不是单向施与,而是培育未来的种子工程。当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便完成了精神品格的完整闭环。

在江南大学诚信驿站,无人值守的货架见证着现代学子的诚信答卷。货架上的笔记本记录着这样一行字:今日急用文具,明日定当补款。这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互动,培育着校园诚信的微观生态。资助工作如同精密的育人仪器,在提供物质支持的同时,更在测量和锻造着青年的精神纯度。

四、榜样模范引领下的努力践行

当我第一次在助学贷款协议上签下名字时,指腹摩挲着纸页上凸起的校徽纹路,忽然想起父亲努力工作的背影。作为一名申请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我深知这笔资金不仅是通向知识殿堂的门票,更是需要用一生去守护的诚信契约。在学业中,我将继续保持严谨求实的态度,每次考试都自觉遵守考场纪律,每份作业都坚持高标准完成,用真实的成绩回报国家资助。在生活中,我勤俭节约,合理规划助学金使用,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学业发展上。在课外,我主动加入学校志愿服务队,定期参与社区帮扶、义务支教等活动。去年寒假,我组织同学为留守儿童开设公益课堂,将受到的关爱传递出去。未来,我立志毕业后投身基层教育,用所学知识回馈社会,让更多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诚信与感恩这对文明双螺旋,正在编织新时代青年的精神DNA。当燕园学子在未名湖畔诵读《论语》时,当岭南青年在实验室攻克技术难关时,当雪域高原的教室里响起朗朗书声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文明血脉的延续。这种传承,让每个受助故事都成为时代进步的注脚,让每次诚信履约都化作文明长河中的晶莹浪花。而今漫步校园,我时常想起助学贷款协议上的名字,或许我们永远无法成为史册记载的季札、范仲淹,但当无数个"我"将诚信化作具体的生命轨迹,用感恩编织真实的情感网络,便共同构筑起这个时代最动人的精神图景——那是在古老文明基因里,生长出的青春模样。


3. 《漂流瓶与摆渡人》

漂流瓶与摆渡人


作者:杨晨雪,指导教师:郭雨昕

此去风雨,云是云,我是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我最大的执着。

 ——题记

教育公平的淡水总能穿透最贫瘠的土壤,全力滋养着每一棵想要茁壮成长的幼芽。从“两免一补”到国家助学贷款,从“三支一扶”专项计划到乡村振兴人才补贴,政策工具箱里始终有温暖的刻度。

“我看着他们红彤彤的小手,握着铅笔头,认真写字的样子,我总是心里酸楚的慌。”这是祝小顺支教的第二年,马上就要离开高原了。“想着我上学那会,也是这么个艰难样儿,不一样的是,咱那边气候好,有春有秋的,在这边,大棉袄、二棉裤少一件都不行。”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祝小顺娓娓道来:

高考过后,我为了说服父母争取上学机会,申请了助学贷款,向他们详细解释了低息、灵活还款的政策优势,而且承诺了学成自立偿还,最终才如愿以偿,踏上继续求学之路。出门学习的这几年里,我的认知渐渐改变了——女性不再是我所认为的困守灶台的附庸,亦可成为驰骋天地的铿锵玫瑰。这个渺若微尘的顿悟,于我却如惊雷乍破。思索了一夜,在晨光初透时,终于在泛黄纸页写下墨迹淋漓:此身未有穷期,当凌千丘万壑。

秋日的浮光没过树梢,薄雾渐散,微风抚来,清爽宜人。爬山虎掩印的楼墙之下,穿着清纯整洁的女生捧着书本,踩着铺满金黄树叶的小路匆匆朝着图书馆走去,路侧的公示栏上新帖的海报被晨风掀起一角,字迹若隐若现:我与青春皆过客,你携梦想揽星河。

我早早地去图书馆,这样就能坐在靠窗的位置,微光穿过窗玻璃,暖黄的光晕扑在身上,是我做过最浪漫的事情。没课的时候,我能在图书馆待上一天,上学的时候有的是时间学习,等毕业了,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了。你知不知道,看书真的可有意思了,我学了好多东西,像《简·爱》,读过以后我越来越通透了,我渐渐明白,不管出生如何,都要敢于追求平等与尊严,自尊自爱。

祝小顺的眼里充满着感激和希望。我盯着她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不禁失了神。我仿佛看见一个满怀希望的少女安静地在房间一角,挥笔书写着激荡的青春,描绘着壮丽的人生之旅,可她看起来又是那么云淡风轻。我问祝小顺和朋友们的相处,她的眼睛又亮了。

我和我的朋友们朝夕相伴,无论我走到哪里,她们总愿意陪着我。看书看累了,一抬头便看见她们,疲惫瞬间消散;去散步的时候,我们哼着小曲,吹着晚风。我的生活总是很有趣。

对于祝小顺的回答,我羡慕又疑惑,真的有这么纯粹的友谊可以形影不离吗?祝小顺的话又使我一怔:

我的朋友有很多,比如那个叫晚霞的小仙女,她总愿意陪我观赏飞鸟和秋水……

祝小顺莞尔一笑,眼神里闪过一丝黯淡,也许是怀念,也许是遗憾。我们并肩而坐,一同沉默着,眺望着远山,山坡下便是校园,一群孩子们正无忧无虑地享受下课时间。祝小顺拍拍我起身,我知道,她准备收拾行李离开这里了。

走进祝小顺的房间,意料之中的简洁明亮,墙上贴着一张未过塑照片,不算旧,剩下的则是各种形状的小纸条:

“今天和我的同学的见面了,我要开始当老师了。”

“开学了,我又见到了孩子们,长高了,又长高了。”

“扎西借给同桌一支铅笔,我表扬他以后,这几天他渐渐大胆起来,上课很积极。”

“今天是我们班的多吉和扎西护旗,这俩小家伙的样子好神气。”

……

“今天给孩子们每人发了两支铅笔和一个作业本,他们很开心,我也很开心,孩子们好像知道我要走了,不怎么淘气。”

祝小顺从抽屉里拿了一个厚厚的、封面粘满透明胶带的日志本,那双与年龄不符的粗糙的手擦了擦原本就干净的书皮,却并无要翻开的意思,她看着手中的书,似乎是在对我讲:

我自上学以来,最感激的就是我生在了这个时代,没钱上学有助学贷款,生活困难有助学金,学习好了还有奖学金,现在毕业了来支教,还有生活补贴,各方面都照顾到,我这几年啊,像极了一只漂泊的船,被捞到了岸边。

祝小顺打开日志本,一页一页,将小纸条取下、夹好,那张稍有翘边儿的新照片放在了最后一页。

收拾好行李,我们一同出门,教室里正上着音乐课,一首藏汉双语的《送别》回荡在耳边。我们不约而同地沉默着,我只觉得她越走越快,我不禁加快脚步跟上,可是,方方正正、土墙围就的小院子,似乎走了两年。

车子启动了,下课铃响了。

车轮滚滚向前,一路渐行渐远,我们没有回头望,前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都还年轻。终于,祝小顺哽咽起来:“我生来遇到好政策,能回报的还有什么呢?我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两年,能为他们做的还能有什么呢?”在春天的第一片飞花后相遇,在秋天的第一片落叶下告别,面对祝小顺的问题,我只知道,两年,不是她的极限。“等格桑花开了十遍他们就长到我的肩膀了……”祝小顺望向窗外,远山渐渐消失,广袤无垠的旷野引入眼帘。

回到家乡,祝小顺被一所小学录用,在她兢兢业业的工作之中,她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申请补助,助力每一个学生成长蜕变。她将继续在教师的岗位发光发热,用爱呵护每一个学生,正如她成长时那般。她知道,没有一朵花一开始便是花;她也坚信,没有一朵花到最后仍是花。甘甜的果实总在生长之后,丰收的喜悦总离不开耕耘。

祝小顺总说,生逢其时,自己成长的这一路是无比顺利,正如她的名字一般,旁人每唤她一次,便是一声祝福。在她日志的最后一页写着:“我曾沐浴一场春雨,日出时渗入土地,我知道那不是我的土地,但有一阵,雨水确实滋养在我的心田。”


4. 《党恩筑梦行,诚怀感恩心》

恩筑梦行,诚怀感恩心


作者:杜玉豪 ,指导教师:王品、杨延兵

党的二十大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深化了教育改革的战略布局。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的召开,也让教育资助政策如暖阳般,照进了无数寒门学子的生活,为他们铺就了通往梦想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犹如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在求学的道路上绽放光彩。“守诚信之本,怀感恩之心”成为受助学生们铭记于心并积极践行的准则。

一、党的支持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在学生资助政策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完善体系,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实现了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国家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生活补助、勤工助学等多种资助形式。2024年起,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奖励名额由每年6万名增加到12万名,奖励标准由每生每年8000元提高到10000元;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3300元提高到3700元。这些政策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负担,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追逐梦想。
无数学生在资助政策的帮助下实现了受助脱困、成长蜕变。他们有的来自偏远山区,家庭收入微薄,难以承担学费和生活费用,但通过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得以走进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拓宽了人生视野,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受到资助,在学习上更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并且在成长过程中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爱心,回馈社会。

二、我的体会
在学生资助工作中,诚信和感恩是不可或缺的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诚信和感恩思想。“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则体现了感恩的美德。这些传统文化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意识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受助学生来说,牢记诚信是立身之本”,如实提供家庭经济情况,按时偿还助学贷款等,都是诚信的体现。感恩则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让受助学生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资助机会,心怀感激,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

资助政策不仅使同学们在学业上取得了进步,更在品德修养上得到了提升。他们明白了诚信的价值,懂得了感恩的意义。许多学生在获得资助后,主动签订诚信承诺书,承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诚实守信,按时履行还款义务等。同时,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感恩教育活动,通过写感谢信、参加志愿服务等方式,表达对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感激之情。

三、端正认知
积极申请资助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权利,也是他们追求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党和政府的教育资助政策为他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让他们无需为学费和生活费用而担忧。学生们应该消除顾虑,勇敢地申请资助,利用好这些政策资源,为自己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许多受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这些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即使家庭经济困难,也能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自立自强是受助学生应有的品质,有一些学生,在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后,不仅努力学习,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诚信教育活动。他们主动担任诚信宣讲员,向同学们宣传诚信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受助经历和成长感悟。在毕业时,他们建立按时偿还助学贷款的意识,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诚信的承诺。因为有接受资助的过程所以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展望未来
   “党恩筑梦行,诚怀感恩心这是我们每一个受助学生应有的品质,也是我们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具体行动。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不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强诚信和感恩教育,培养更多自立自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我们在党和政府教育资助政策的阳光沐浴下,茁壮成长,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教育的公平和质量将不断提升,更多的孩子将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追逐自己的梦想,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5.《以诚立身 以心载道》

以诚立身 以心载道


作者:陈嘉宁, 指导教师:马毓略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和时代的使命,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千年前,商鞅立于秦国都城南门,立木为信。一根普通的木头因为一句‘徒木者赏五十金’的承诺,化作撬动变法的杠杆。这则故事认如同镜子映照出中华文明对诚信的信仰。诚信不仅是个人立身之本,更是文明根系,也同样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步入大学后,我时刻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考试诚信,还是在人际交往、社会实践,诚信都如影随形,让我明白了诚信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道德准则。

在我看来诚信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它要求我们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待人坦诚、不欺不瞒。《论语》有言:“人不可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之所以成为人们看重的品质,我想在于它的宝贵价值,就是它能够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桥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诚信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

但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假流量”“伪人设”让真实成为稀缺品,人们之间互相猜忌,弄虚作假不断出现,这无疑是对诚信原则的巨大冲击。然而,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越应该坚守诚信的底线,不让虚假和欺骗侵蚀我们的心灵。

感恩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力量。感恩是文明根系,《诗经》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吟唱,织就了中华文化的伦理经纬。管仲与鲍叔牙的“生死知己”,苏轼“唯有朝云能识我”的患难相守,证明感恩绝非简单的投桃报李,而是他人善意的深刻共情与传承。感恩让我们学会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从小到大,我们得到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爱和支持。因此,我认为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怀揣感恩之心,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关怀和帮助。

据目前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空巢老人数量已超过1.3亿,这不仅反映了家庭结构的演变,也映射出感恩文化所面临的裂痕。但是,感恩的价值在于它能唤醒我们内心的驱动力,激励我们更加积极进取。面对当前感恩文化日益稀薄的趋势,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支柱。只要我们重新培养感恩之心,重塑感恩的精神家园,这些裂痕便能得到修补。感恩与诚信一样,都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只有当我们心存感激,我们才能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打造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有人说诚与心的交响正是通往自由的终极之路,我想说确实如此,在抗疫期间,杭州图书馆坚持向流浪者开放,诠释“诚信社会”的温暖底色;武汉环卫工人匿名捐赠抗疫积蓄,展现“感恩之心”的质朴力量。这些微光汇聚成星河,证明真正的文明进步,永远建立在无数个对诚信与感恩的坚守之上。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诚信原则、践行感恩精神。关于诚信,首先,我们要在学术研究中保持诚信原则,坚决抵制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其次,在每次考试中,我们都要自觉遵守考试规则,不做扰乱考场纪律的事。当然,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保持真诚,做一个坦率的人,不欺骗他人,不隐瞒真相,这是为人处世不可缺少的品质。最后关于诚信,我认为在社会实践中要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做到诚实守信,做一个真诚坦率的人。关于感恩,我们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情,努力学习,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以此来报答父母。当然还要感恩老师,尊敬师长,虚心求教,丰富充盈自己的内心,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也要感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好友、亲人、同学,他们每个人的到来都教会了我们一些道理。我们与他们携手同行,共同成长。

综上,是我对诚信与感恩的理解与感悟。庄子笔下“泉涸之鱼相濡以沫”的寓言,揭示感恩的本质是困境中的生命共鸣;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游侠立传,彰显“其义必信,其行必果”的江湖道义。当我们将诚信与感恩内化为精神基因,便能在物质洪流中筑起不朽的精神长城。诚信让我们在纷繁世界中锚定内心的准则,让每一次承诺都成为连接信任的桥梁。无论是商鞅立木的践诺成信,还是季布一诺的千金之重,历史长河中的故事总在诉说:诚信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文明的基石。而感恩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孤单,它教会我们珍惜与回馈,让我们的世界充满温暖与光明。在感恩中前行,我们学会了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在挫折中汲取力量。每一次的帮助,每一份的关爱,都是我们成长路上宝贵的财富。因此,我们应该将感恩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用实际行动去回报那些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的人。

从良渚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到故宫博物院“丹宸永固”的匾额,中华文明始终在用器物铭刻对诚信与感恩的敬畏。今日之中国,需要更多“诚信驿站”的延续信任,需要更多“感动中国”人物点亮心灯。愿每个人都能以诚为骨,以心为帆,在时代长河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史诗。  




学院高度重视此次征文大赛,旨在通过活动进一步加强资助育人工作,培育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感恩情怀。未来,学院将继续开展类似活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贡献力量。此次“诚信校园行”学生资助征文活动的举办,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也让党和政府的教育资助政策更加深入人心。

                                                                                                                                                       文:马毓略

                                                                                                                                            审核:杨延兵、解华


友情链接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版权所有

象湖校区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郑开大道66号

杜岭校区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市民新村北街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