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教研活动
人造物材料到创意立体造型的艺术蜕变
来源: 作者: 编辑:美术学院 2025-05-08

2025427日,由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复旦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学前美术教学研讨会在郑州幼专美术学院拉开帷幕。在观摩课环节中,青年教师彭娜的环保艺术课堂《人造物材料立体造型——化腐朽为神奇》别开生面,宛如一场关于材料与艺术的深度对话,指引学生运用废旧纸箱、塑料瓶等常见人造物,雕琢成充满生命力的装置艺术,生动诠释了"化腐朽为神奇"的美育理念。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王志军亲临现场,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前教育美术老师共同观摩教学。课程凭借其精妙的构思和创新的教学设计赢得了点评专家与其他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赞誉。


                                                                        课堂实拍


                                                                     王书记观摩教学


教师个人简介:

彭娜,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郑州大学,学前教育美术必修课《美术基础》课程负责人,教授学前教育美术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程,任教以来,连续多年获得评教优秀,擅长学前美术的手工及废旧材料艺术创作等。2020年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小组荣获二等奖;2023年思政教学大赛获得二等奖;发表论文《被遗忘的高更》、《浅谈幼儿园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等;发表三项实用新型专利;参与市级课题两项,校级课题一项。


一、精心准备,用心研磨

为了呈现一节兼具趣味性与专业性的美术课,彭老师从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方面展开构思,从生活中搜集各种人造物材料,到精心挑选的学生往届作品案例,课程设计紧扣学前教育需求,将环保理念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既符合幼儿园玩教具的安全标准,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此外,美术学院教师及领导利用业余时间,多次参与磨课活动。针对该课程的连贯性、案例设定的独特性、小组实践的可行性等展开深度研讨,提出了“传统造物与现代美育融合“、“项目式教学驱动、“ AI 辅助创意技法”等多条建设性意见,助力课程不断优化升级,旨在将美育浸润、数智赋能、产教融合等多维理念进行结合,最终打造了这堂趣味生动的公开观摩课。


二、魅力课堂展现风采:废旧材料的“艺术觉醒”

(一)课程设计

在观摩课现场,彭老师以一堂充满活力与创意的课程,构建了一条“探索发现-技法提炼-创意实践”的教学路径,课程共分为四大模块:

1. 探索发现:唤醒材料感知

课程以 “废旧物品能否成为艺术载体” 的提问开场,激发学生探索欲。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在互动中打破对废旧材料的固有认知,重新审视这些寻常之物潜藏的艺术可能。

2. 材料分类:从“生活”到“艺术”的桥梁

彭老师引导学生将废旧材料归纳为容器类、包装类、纤维类三大类。深入剖析容器类可作结构骨架、包装类利于平面转立体、纤维类突破形态限制的特性。点明材料形态与艺术创作的内在关联。

3. 技法解析:解锁立体造型的“三重密码”

通过教具来分析 “因材施艺”、“切割重组”、“捏塑赋型” 三种造型技法及每种技法的优势,以洗衣液瓶仿生恐龙、纸箱切割小怪兽收纳盒等多个案例,直观展现废旧材料造型的多元可能,助力学生掌握立体造型核心技巧。

4. 课堂实践:创意迸发的“魔法时刻”

“课堂小练”环节,学生分组利用实训室现有的废旧人造物材料,展开了一场紧张而又充满乐趣的创意造型设计活动。各小组积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并分享创作思路。 彭老师进行实时点评与指导,强化了“观察—联想—创作”的思维路径,让创意在实践中落地,课堂氛围热烈而有序。


(二)教学亮点

1. 培养发现美的眼睛

课程以生活中常见废旧材料为切入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材料特性、挖掘美学关联,培养学生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的能力,重塑对日常物品的审美认知,为艺术创作积累灵感源泉。

2. 废旧材料变身玩教具

紧扣学前教育需求,将废旧材料转化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玩教具。在实践中践行环保理念的同时,符合幼儿园玩教具安全标准,为学前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教具创作思路,实现艺术创作与教育应用的有机结合。

3. 创意设计激发思维潜能

小组协作与个性化创作,充分激发学生创意设计能力。从材料特性分析到造型构思,再到作品呈现,每个环节都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学前美术教育注入活力。


(三)专家点评:创新性与示范性的双重认可

课后,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胡郁佩教授高度评价:“彭娜老师的课程教学逻辑清晰、技法贴近幼儿认知、环保理念自然渗透。”胡郁佩教授高度肯定了课程的实践价值,认为其核心优势在于:

1. 激发创意思维与情感表达

通过废旧材料的艺术转化,幼儿不仅能体验“变废为宝”的成就感,更能将个人经验与情感融入创作。例如,利用报纸捏塑的“卡通高飞”造型,既突破材料限制,又唤醒幼儿对经典动画形象的共鸣。

2. 环保理念的自然传递

胡郁佩教授特别赞赏课程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从材料选择到作品功能设计(如废纸箱改造‘小怪兽收纳盒’),幼儿在创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环保教育,这种将环保理念融入艺术创作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前美育的社会责任。”

3. 课程示范价值

胡郁佩教授总结:“彭娜老师的课程为全国幼教工作者提供了标准化与个性化并存的范本。其经验可通过教案库、工作坊等形式辐射幼教,推动‘生活化美育’成为学前教育的新常态。”


三、教学反思展望未来:以美育赋能学前教育

本次观摩课以“化腐朽为神奇”为切入点,将废旧材料立体造型与传统美育理念结合,引导学生在创意实践中感悟“物尽其用”的智慧。体会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结。未来,我们将继续拓宽废旧材料收集渠道,打造更具情境感的创作场景,开展亲子手工活动,让环保理念从课堂走向生活。相信在持续创新中,学生能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艺术魅力,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的教育价值,让美育之花在学前教育的沃土上绚丽绽放。

“让废旧材料重生,让美育浸润童心”——这既是本次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学前教育美术未来发展的方向标。

                                                                                                                                                                                                                                                                                  文: 彭娜

                                                                                                                                                                                                                                                              图: 张丁苒、郭亚丽

                                                                                                                                                                                                                                              审核: 任济方、解华、朱晓飞




友情链接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版权所有

象湖校区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郑开大道66号

杜岭校区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市民新村北街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