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至27日,由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复旦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学前美术教学研讨会,在郑州幼专美术学院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以“新时代新标准下的学前美术教学创新与实践”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前教育专家、美术教师、教材编写团队及64所兄弟院校的200余名代表参会,共同探讨新时代新标准下的学前美术教育的改革路径与发展方向。

一、开幕式:高屋建瓴、启幕新篇
4月26日上午,研讨会在郑州幼专至真楼报告厅正式开幕。开幕式由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张元奎主持,学校党委书记王志军代表主办方欢迎与会嘉宾,并就“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学前美术教育体系,培养兼具专业能力、审美素养与科技素养的复合型幼教师资”展开讨论。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当下所面临的挑战,王书记提出三点共勉要求: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筑牢美育根基。第二,推动跨界融合,拥抱技术赋能。第三,深化协同创新,共建共享资源。主办方复旦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职教分社社长张永彬在致辞中热烈欢迎与会嘉宾,并着重强调了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新时代背景下,应当通过跨学科融合与技术创新,不断丰富美育内涵,提升美育质量,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新书发布:智汇幼教、启航未来
研讨会期间,隆重举行了复旦大学出版社“新版《美术》系列教材”发布会。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王志军、复旦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永彬、新版《美术》系列教材总主编沈建洲教授、分册主编朱晓飞院长、张克顺教授、胡郁珮教授共同参与揭幕仪式。
该套教材分为《美术——造型基础与表现》、《美术——造型拓展与应用》、《美术——造型实践与素养》3册,由沈建洲教授带领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30多所高校、50余名学前美术教师历时五年打磨完成。这套教材立足当前学前教育改革需求,系统整合了传统美术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既保留了传统美术教育的精髓,又融入了数字化教学手段和STEAM教育理念。每册教材均配有二维码数字资源,包含教学视频、课件模板和拓展案例,实现了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的有机结合。这套教材的出版,为全国学前教育机构提供了系统化、专业化的教学资源,将有效助力新时代幼儿美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

三、主题报告:前沿视野、引领实践
在本次研讨会的重要学术环节,会议特别邀请到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著名学前教育专家沈建洲教授,以《新时代新标准下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与实践》为主旨做报告。沈教授从国家政策层面出发,系统解读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具体要求。他指出,在当前师范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下,美术课程建设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从技能训练转向素养培育、从单一学科转向跨学科融合、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教育家武千嶂教授以《美术教师的教学创新与创作实践》为题,带来了一场充满艺术感染力的专题演讲。武教授结合自身四十余年的艺术创作与教学经验,通过展示其水墨画代表作品,生动诠释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谛。他强调美术教育应当打破课堂边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四、画展开幕: 山水汇聚、没骨传韵
经过上午精彩的报告,武千嶂教授山水画精品展及对话环节于12:40在美术学院展厅开幕,展览集中展出了他近年来创作的五十幅山水画精品力作,全面展现了武教授在"没骨山水"技法上的创新探索。

展览现场,武千嶂教授亲自为观众解读,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在随后的创作示范环节,武教授现场挥毫泼墨,以娴熟的笔法展示了没骨山水"以色代墨、以彩当笔"的独特魅力,其"湿笔破彩"的技法演示令在场观众叹为观止。
武教授展开以"传统没骨技法的当代转换"主题讨论,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就"如何在学前教育中传承中国画精髓"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这场集展览、示范、研讨于一体的艺术盛宴,为与会者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也彰显了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代美育中的重要价值。
五、专题研讨:多元碰撞、赋能教学
下午的专题报告环节聚焦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实践中的关键痛点,三位专家从不同维度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分享。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朱晓飞院长以《学前美术教材编写理念与教学应用》为题,深入剖析了教材编写与一线教学需求脱节的问题。他结合最新出版的系列教材,详细讲解了如何将理论知识点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活动,特别强调了"模块化设计"和"差异化教学"在新教材中的应用。
华东师范大学林琳副教授在《绘本中的幼儿美育启迪》报告中,系统阐述了绘本在幼儿审美启蒙中的独特作用。她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展示了优秀绘本如何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色彩感知、构图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
聊城科技职业学院张克顺教授做出报告《AI赋能·文化浸润:数智时代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他详细演示了如何运用AI图像生成技术快速设计幼儿园主题环境,包括墙面装饰、区角布置等。
六、长销座谈:智慧交融、经验传递
在备受瞩目的教材出版20年座谈会上,沈建洲教授与武千嶂教授作为特邀嘉宾,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共同探讨了学前教育教材编写的传承与创新。
沈建洲教授从专业认证的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二十年来学前教育教材的发展脉络。他指出,优秀教材必须紧扣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实践性",教材内容要源于教学实践、服务教学实践,每个知识模块都应配有可操作的实践案例;二是"时代性",要紧跟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及时融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沈教授特别强调,在数字化时代,教材编写要注重"纸数融合",通过二维码等技术手段拓展教学内容。
武千嶂教授则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分享了独到见解。他结合自己参与编写的多部美术教材,生动诠释了如何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教育理念有机结合。武教授认为,教材编写要像中国画创作一样"既见笔墨,又见精神",既要注重技法的系统性,又要传递美育的核心价值。他还现场展示了二十年来不同版本的教材演变,让与会者直观感受到教育理念的进步。
当晚19:30分,会议进入了沈建洲教材修订会环节。本次修订会主要研讨修订《手工基础教程(第三版)和《手工应用教程(第二版)》两本教材,14位教师参加了会议。修订会现场,沈建洲教授结合参会人员的介绍与分享,提出了教材未来修订的四个重要参考维度,即内容版权、思政融合、信息技术手段、课后作业设计。让大家对教材的规划和修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七、教学观摩:以课为镜、见微知著
4.27日的研讨会,在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位青年教师的教学观摩课中拉开帷幕。马晓坤老师的《动物图案装饰——探秘东方醒狮从西域瑞兽到文化符号的千年蜕变》课例,巧妙地将传统醒狮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教学相结合,通过数字化设计软件辅助,让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掌握现代设计语言。彭娜老师的环保艺术课堂《人造物材料立体造型——化腐朽为神奇》则别开生面,指导学生运用废旧纸箱、塑料瓶等材料创作装置艺术,生动诠释了"化腐朽为神奇"的美育理念。朱亚楠老师的水墨课《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墨韵水痕》,引导学生感受水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张悦老师的版画课“版上生辉、艺启童心——吹塑纸版画《十二生肖》”则通过简化制版流程,让幼儿也能体验版画创作的乐趣。
专家们从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深度、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技术融合等维度,对课程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提出了引入AR技术增强传统文化体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建设性建议。现场教师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气氛热烈,为提升学前教育美术教学质量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精彩的教学观摩课后,与会嘉宾参观了美术学院的教学实训区。先后走访彩墨、版画、布艺、烘焙、彩绘、陶艺、摄影、综合材料、数字艺术等实训室和特色教学空间。老师们对郑州幼专美术学院完善的教学设备、清晰的功能分区和丰富的课程结构给予了高度评价。随后,嘉宾们参观了分布在1-4层的学生作品主题展区。面对学生们富有创意的作品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嘉宾们频频驻足欣赏拍照,对美术学院丰硕的教学成果表示由衷的赞赏和肯定。
八、闭幕总结:成果丰硕,未来可期
大会闭幕式由复旦大学出版社谢少卿编辑主持。研讨会通过精心设计的八个板块,系统涵盖了教材建设、教学实践、教研创新和未来发展等学前美术教育的核心议题。会议以“理论引领+实践展示+教材建设”三维联动模式,为全国学前美术教育工作者搭建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在主办方紧凑而富有节奏的安排下,与会代表们深入探讨了当下教学实践与改革中的诸多核心问题,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并期待下次的相聚。谢编辑表示,未来主办方将持续深化校社合作,推动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深度渗透与创新发展,共同开创学前美育的新局面。
图文:美术学院
审核:任济方、解华、朱晓飞